close
【耐心】
老師的教學必須有耐心,
學生學習時也需要耐心;
萬一看到學生缺乏耐心,
老師能不能維持自己的耐心?
根據研究,
40%「動機障礙」的原因都是因為孩子被寵壞而失去「自己動手做」的能力。
只是,
當孩子在摸索丶嘗試的過程中的確遇到了難關而遲遲找不到出口,
老師應該忍住提供線索的衝動丶
暗示答案的方向丶
或是迫於有限的時間乾脆直接告知結果?
甚至,面對選擇提早放棄的孩子,又該怎麼做?
這實在非常考驗老師的專業。
本週進行的滑輪實驗,必須觀察省力情形丶施力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是否相同,
最重要的是測量「手拉繩子移動的距離與物體移動距離」之間的關係。
前面兩個項目非常容易,學生都能輕易完成,
但是到了要測量「移動距離」(尤其是動滑輪)的時候,
有些孩子會因為卡關而失去耐心,
少了「再堅持一下」的毅力,
反正,老師待會兒就會宣布正確的結果,
只要把答案記起來就算是學會了。
所以,我總是好言鼓勵,
耐著性子一一去考核操作過程丶提示可能的方法,
必要時,還要為這些孩子親自示範丶叮嚀細節(但就是不給答案),
然後請他再做一次給老師看丶將過程再說明一次給老師聽,自己把結論歸納出來(最後還要記得讚美學生的努力)。
因為我不想寵壞他,剝奪了他「自己動手找答案」的能力,
因為,等待種子發芽需要耐心。
直接告訴他答案雖然最快,
但這樣離教育的目標最遠。
學習的過程中,孩子也許會一時掌握不住訣竅而失去耐心,
但老師沒有這樣的權利,
畢竟,
我是老師,
必須專業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